投資者是人,而不是機器人,人們可能會被恐懼或興奮等情緒所左右,並因此做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行為金融學教你避開人性弱點,擴大投資效益,實現財富自由,它是一個挑戰個人理性傳統假設的新領域。它側重於金融的認知和情感方面,利用心理學、社會學甚至生物學來研究真實的金融行為。雖然我們無法治愈與生俱來的行為偏見,但我們當然可以嘗試減輕它們的影響。通過採用旨在抵消這些本能的系統,例如採用反饋(feedback)、決策審計追踪(audit trails for decisions)和清單(checklists),我們可以做出更理性的決策並提高投資成功的機會。無論您是個人投資者、投資經理、理財規劃師還是經紀人,您都可以從了解投資決策背後的驅動力中受益。在《行為金融學的終結》(The End ofBehavioral Finance)一文中,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教授預測有一天行為金融學將不再像從前那樣充滿爭議。他認為總有一天,它的想法將成為主流的一部分。最終,人們可能會想,「還有其他什麼樣的金融?」屆時,行為理念將被常規地納入經濟和金融行為模型中。
最近兩年多以來,由於COVID-19病毒的全球性擴散,股市受到了重大衝擊,行為金融學也受到了更深層的考驗。為了肆應此種新情勢,筆者將六年前出版的《我的第一本投資心理學》做了一番修補,其中「修剪(減)」的部份倒是很少,主要是「增補」。除了對行為金融學涉及證券投資的部份進行補強敘述外,也增加證券投資的實質策略與資產配置討論。這樣做的原因將在此序的後文加以說明,而在這之前且讓我們先對2020年3月以來的美國股市略做一些回顧。
自從COVID-19疫情於2019年12月於中國武漢市被正式報導之後,它迅速傳播到除南極洲以外的全球所有大陸,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COVID-19為大流行病,疫情影響超過1.07億人,造成約230萬人死亡,且病例與日俱增。
隨著政府對商業活動的限制和自願保持社交距離的後果,經合組織(OECD)於2020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與COVID-19伴隨而來的是以服務為導向的商業活動之大幅下降和大量失業。在一些國家數百萬人的工作時間減少了,整體失業的比例也很高,餐館、咖啡館和旅館業受創尤甚。這是美國股市對COVID-19的反應比對之前的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年的流行病更強烈的主要原因。
2020年3月中旬道瓊斯指數跌到最低點,單日(3月16日)下跌2,999點(12%),這是道瓊斯指數從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2001-2002年的911襲擊及2008-2009年的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以來的另一次災難性損失。綜計股市從當年的2月19日到3月23日,標準普爾500指數最終觸底時,其價值總共下跌了34%。
在以上期間,據對道瓊斯與上海、日經225股票市場的研究表明,當時負面情緒和悲觀情緒是促使投資者停止對股市的金融投資,從而導致股市收益下降的主因。在致命的流行病期間,群眾更關心他們的生活和生計,而不是財富和休閒。
2020年3月的市場反應與前幾次災難的反應不同的是,過去從低點復甦通常須耗兩年的時間,但這次道瓊斯指數在短短8個月內就回到了3月1日的水平,市場專家將此歸因於經濟樂觀情緒上升、高風險交易的繁榮以及科技行業的主導地位。當時由於債券收益率(Bond Yields)如此之低,投資者實際上無法找到更有利可圖的地方來投資。
而更重要的是,就如位於紐約市,提供數字投資和現金管理服務的美國金融諮詢公司–Bettement的行為金融和投資副總裁丹.伊根(Dan Egan)所表示:投資股票是疫情期間少數可以做的事情之一。實際上情形確實是如此,COVID-19 大流行迎來了一大批新手投資者,在整個大流行期間,從未投資過的人都在親自進行每日交易或購買比特幣。
2021年11月26日政府官員宣佈Omicron的存在後,標準普爾500指數在快速下挫後又迅速回升。自2020年2月以來股市似乎遵循一個模式,它因大流行而引發的每一輪波動期都比前一次短,隨後又回升至新高。這跡象說明投資者越來越習慣於將某種形式的病毒視為是我們日常生活新常態的一部份。市場的從眾心理已經演變成某種群體免疫。
以上這種轉彎的證據可從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的波動率指數(VIX)變動看出。VIX通常在10與20的低波動性標記之間波動。2008年10月末全球金融危機期間,VIX來到59;2020年3月它飆升到接近50年代門檻以上的創記錄水平(達85)。此後隨著疫情的升降,VIX的高峰值在整個2021年大皆維持在40以內,即使2022年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自COVID-19於2020年2月爆發以來,VIX發出的信號表明,市場正在逐漸變得不那麼反應激烈,而同時它更加理性。市場從對短期大流行受益和挫折的公司或行業之關注轉變為接受病毒已成為一種更易於控制的現象。從歷史趨勢看這是可以想像的,畢竟從長遠來看,市場是衡量人們(包括投資者)真正相信什麼的標準,而不是衡量情緒反應的標準。
從以上陳述看,自2022年初以來股市的下滑基本上與COVID-19的疫情無關,它主要歸因於高通脹。美國今年(2022)5 月份年度總體通脹率攀升至 8.6%,但還沒有達到頂峰的跡象,這增加了貨幣政策制定者盡快大幅加息的可能性。一些觀察家更擔心的是美聯儲(The Fed)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通脹的控制,通脹現在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
而市場則擔心隨著美聯儲加息和投資者尋求更高的債券保證回報,大量資金將從股市撤出。長期攀升的股市導致股票被高估。此外,中國的零疫情政策導致嚴峻的就業形勢及供應鏈緊張。最後則是投資人對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前景的擔心,它導致石油和食品價格上漲。最後這兩項因素也共同導致通脹擔憂,引發了風險資產的撤離。
總之,標準普爾500指數在2020年第一季度下跌近20%之後,最終上漲了約15%。第二年的2021年全年增漲27%。第三年的2022年股市基本上處於下跌趨勢。
以上討論中有一點倒是值得關心的:此次的股市震盪是否會導致蕭條(Depression)?2020年大流行引發的股市大跌幅度與1929年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股市崩盤相較,兩者是相同的。股市在1929年11月至1930年11月之間的暫時恢復主要是「害怕錯過(FOMO)」的結果,如今可能也是如此。從1930年4月起,標準普爾500指數經歷了動盪的持續下跌,部份原因是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助長了保護主義。貿易夥伴之間的進口關稅和報復行動使本已疲軟的美國經濟變得緊張,使衰退持續數年。如今,如果地緣政治和經濟衝突加深,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金融市場動盪和持續的熊市。
正如過去的危機告訴我們的那樣,最初的股市反彈並不能保證我們已經走出困境。由大流行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引起的新的股市衝擊可能導致重新出現波動和新一輪的跌勢。
面對上文所討論的兩年多來的股市新形勢,投資人有必要從心理上更加健全自己,以應付新形勢下的市場挑戰。此外,從另一角度看,一段時期的市場低潮也將提供投資人沈潛自己及策劃未來的良機。因此,再版後的《我的第一本投資心理學》增加了專門討論成長/價值投資與資產配置的章節,其目的就是期望讀者能用本書武裝自己,並藉著它從投資市場走出一條更寬廣的坦途。
廖日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