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秋,筆者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濱海的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法葉校區唸「石油工程」。拉法葉市是路州第四大城,早期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1940年代崛起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成為該市經濟主導地位,海域鑽油業就此蓬勃發展,但我初抵該市時,觸目所及,校區附近的海域石油工人宿舍卻十室九空。
畢竟當時我是來唸石油的,見到此光景,心中不免感到納悶與吃驚,一些時日後才從師長口中獲悉個中原委。原來其形成原因與1970年代兩次能源危機爆發後,國產原油需求下降,進而導致1980年代的石油嚴重過剩(oil glut)有關。若從油價變動的角度來看,也許更容易理解,國際油價在1980年到達每桶37美元以上,此後價格逐漸下調,到了1986年從每桶27美元跌到14美元水平,激烈的價格下跌促使美國國內探勘活動迅速放緩。同時由於石油業蕭條,油都休士頓,其商業活動跟著十分不景氣,市區房地產價值因而大跌。石油業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如今國際油價雖然偶有低盪,但美國在能源自足的新政策下,現今石油業從業人員卻十分吃香,休士頓也因成功轉型為多產業匯聚的綜合城市,故不受低油價影響。
從1983年抵達美國迄今,轉眼三十餘年逝去,這期間影響石油市場的最重要大事,首推1980年代長達八年的兩伊之戰,接著是1990年代與千禧年代的兩次美國對伊拉克戰爭,及對阿富汗的反恐之戰。以上這些戰爭的背後因素都與爭奪石油資源有關。
2017年發生的庫德族獨立公投事件,勢將成為未來石油市場的一個不確定因素,原因是作為全球最大無國家民族、人口達三千五百萬的庫德族,掌握伊拉克石油重鎮「基爾庫克」,他們大部分居住於土耳其,其餘則分散在伊朗、伊拉克及敘利亞。一次大戰時庫德族曾獲得西方國家承諾,若協助摧毀鄂圖曼帝國,西方國家將支持他們建國,但三年後的「洛桑條約」卻沒有實踐該項承諾。庫德族人等待建國已苦等了一百年,如今在協助美國打敗伊斯蘭國(IS)後,他們想趁機獨立建國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法國、伊朗、土耳其、阿拉伯聯盟,以及特別是伊拉克庫德族背後靠山的美國都一致反對其獨立。原因是美國若贊成庫德人建國,勢將失去與巴格達及土耳其的友誼,其他國家或組織也都有各自的盤算。至於伊拉克在害怕失去龐大石油收入的前提下,更是不許庫德人脫離。
從已發生的各種歷史事件看,石油的確是一個能令各方折腰、英雄氣短的東西。所謂各方,指的不僅是美、英、法等帝國主義政府,也含括背後是帝國主義母國的跨國石油公司(即油霸),這些公司因有母國的政治影響力和武力充作後盾,故在充作帝國主義馬前卒的同時,也趁機滿足了自身的利益需求。其次,為何說英雄氣短呢?石油史上有三位著名英雄(或狗熊)人物,他們分別是利比亞前領導者格達費、伊拉克前任總統薩達姆與伊朗的君主沙阿,這些人最後都在革命烈焰的鍛烤下,不是斷送其命就是客死異鄉,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這三人,特別是格達費與薩達姆,其喪命失國的背後原因尚不僅是石油資源一個因素,也涉及複雜的石油美元,他倆都共同具有動搖美元權威的想法且也真的著手去做,這就注定了他倆不得善終的最後命運。但格達費與薩達姆的殞命只不過是石油美元大勢將去的「一葉知秋」,事實上石油美元系統的影響力這幾年來正逐步減弱,這種現象就和當年英鎊在全球貨幣市場的地位隨著大英帝國國力的衰弱而式微一樣。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影響力衰退並非一蹴而就,它可能持續一段非常長的時間。可以斷言的是,目前中國拿人民幣直接購買石油的貿易結算系統,必將加速美元衰落的速度。
由此觀之,石油霸權史上充溢著地緣政治衝突與革命的混雜因素,然而光這幾個因素尚不足以演繹石油霸權的發展,此等霸權的建立只有結合石油美元才能獲得鞏固並發揮其威力。此外,最重要的是跨國銀行在背後的支持與整合,才使得這場石油大戲得以繼續演出。觀察近日的國際情勢,筆者和出版社討論之後,決定將《黑金遊戲》改標題為更能反映實際內文的《石油爭霸戰》後重新上市,希望它能讓更多人領會石油市場鬥爭史上諸多不為人知的內幕。為達到此目的,在架構處理上將油霸、銀行、美元與革命四個單元交織在一起,共同譜成石油鬥爭史上的一頁交響樂章。但如何在一個統一的主題之下,將以上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部份進行文意整合並將錯綜情節聯貫,以生動地敘說一場人類生活史上最複雜與最關鍵的資源鬥爭,卻是寫作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
廖日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