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說:「投資股市的原則,在大眾貪婪的時候要謹慎、保守;在大眾恐慌的時候要積極、貪心。」
投資市場的劇烈波動,使得許多人常常感到不安。有群學者針對人們面對投資時的行為以及心理層面進行研究,這個研究領域稱為「財務心理學」。
他們提出了一些觀念,如規避損失、後悔理論、群眾效應等,來解釋投資者的一些行為。透過這些研究,或許能夠幫助人們更容易獲得投資成功。
一般人投資的時候,往往不願意承認虧損。而這樣的逃避心態,可能會造成未來更大的虧損。
【你會選擇哪個?】
假設你有兩種投資的資產,其中資產A目前在帳面上已經獲利20%,而資產B目前在帳面上是虧損25%。你現在需要用到一筆錢,因此需要將其中一個賣掉,你會賣掉哪個呢?
很多人會選擇賣掉資產A。因為賣掉資產A代表可以獲利20%,而資產B目前是虧損的,只要沒有賣掉,這個虧損就不算實現,將來還是有機會漲回來。
聽起來很合理,但通常最後會發現這是錯誤的選擇。因為往往資產A會在賣掉之後繼續上漲,而資產B沒有如預期漲回來,反而可能繼續下跌。
規避虧損的心理,會使得許多人會將手中表現良好的資產太早出售,而表現不好的資產卻持有太久。這就是規避虧損的心理影響了人的選擇。
「後悔理論」指的是對曾經做了一些錯誤的投資決策感到後悔,而為了避免再次後悔,在接下來的投資決策,投資人可能會過於冒進或是猶豫不決。
【情況1】
買了一檔股票之後,沒多久就虧損嚴重,賣掉之後股票卻接連飆漲。
→ 因為害怕再次後悔,面對已經虧損嚴重的資產,也遲遲不願意賣掉。
【情況2】
曾經想買一檔股票,遲遲沒有行動,不久之後卻看到該股票一直在上漲。
→下次認為某檔股票值得投資時,往往會不仔細考慮就貿然買進。
「群眾效應」是很難克服的心理障礙,因為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都顯示出「跟著人群走通常比較安全」。
在股市上,群眾效應特別容易發生在股市上漲的末期,例如1999年至2000年的科技股票泡沫,或是這幾年的航運概念股,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能夠克服這個心理障礙,就有希望投資成功,股神巴菲特就是最好的例子。2008年第四季,當所有人都陷入金融海嘯的恐慌,急著逃出股市時,巴菲特卻大肆買進股票。當時他就告訴大家,投資股市的原則是:在大眾貪婪的時候要謹慎、保守,在大眾恐慌的時候要積極、貪心。結果,他又在股市大賺了一筆。
↓↓ 延伸閱讀,保證為你神助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