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文寫作,不只是文字的競賽,更是思考力與表達力的比拼。想拿高分,關鍵在於能否找到關鍵字、選對觀點。題目往往暗藏提示,只要抓準方向,就能寫出切題又有深度的內容。

面對國寫無論是知性題還是感性題,「關鍵字」永遠是進入題目的那把鑰匙。近期學測的寫作題多採用「閱讀引導寫作」方式進行命題。無論是提供我們篇章或文字段落,還是非連續性文本的圖表與圖片,都必須正確理解引文資料。在篇章當中必須要留意的是,如果是針對某一議題的說明文字,有時候文字多,不要慌!重點是要讀出資訊之間的關聯性!
根據不同的文章內容,要注意的重點也不同:
類型1 單一長文:資料檢索式閱讀
特徵:主題明確、文字篇幅長
解法:先讀題目 ➡ 找主旨句 ➡ 畫關鍵詞 ➡ 留意例子與結論
這類文章的主題通常很明確,篇幅也偏長,像一篇細談全球暖化影響的專文,或一則介紹新科技的深度報導,都屬於這類型。
類型2 雙文對讀:觀點辨析型文章
特徵:兩篇文章觀點互為補充、對照或對立
解法:先總覽兩文 ➡ 找出核心觀點 ➡ 分析差異 ➡ 表達你支持的立場與理由
雙文對讀的觀點辨析型文章,其實就是要你同時讀兩篇東西,邊讀邊想:「他們的立場到底是互補、對照,還是互相唱反調?」這種題型特別適合練你的比較能力與思辨能力。
類型3 條列資訊型:統整歸納能力
特徵:3∼8條短文資訊,偏向多元面向的資料呈現
解法:做重點摘要 ➡ 找共同主題 ➡ 選擇有效支撐材料 ➡ 依要求整合成文
條列資訊型的題目,一看題目引導就很有感,透過三到八條不同的資訊,像拼圖一樣擺在你面前,等你去拼出全貌。特徵是資訊多元,可能同時涵蓋數據、案例、觀點,甚至短文故事,所以考的不是你「會不會讀」,而是你「能不能整合」。
類型4 圖像表格型:想像與解讀題
特徵:漫畫、圖表、照片、流程圖等
解法:觀察圖像細節 ➡ 推論圖像意涵 ➡ 結合自身經驗 ➡ 產出個人觀點
圖像表格型的題目,常常一翻開就看到漫畫、照片、流程圖或各種數據表,文字不多,但訊息量卻不少。特徵是把重點藏在畫面裡,要你先「看懂」再「讀懂」。
簡單來說:單篇抓重點、雙文找關係、條列做統整、圖表靠觀察。而抓關鍵字的步驟有以下五個步驟:
步驟1 先讀題幹
抓到主題重點,才知道要寫出怎樣內容的文章。
步驟2 尋找主題句
特別注意每段的第一句跟最後一句,可以掌握作者的觀點、段落的邏輯關係。
步驟3 圈出關鍵詞與關鍵文句
注意專有名詞、核心概念詞、態度詞、警語、呼應句等,這些都是出題老師提供的提示,也是在寫作時可以引用的語料。
步驟4 標記連接詞與轉折語
連接詞有因果、轉折、補充、歸納等用意,看懂連接詞就能看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步驟5 從引文中找出證據
引文可以做為自己的觀點佐證,但在引用時要避免直接照抄,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後寫出,才容易得到高分。
以113學年度的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的第一題為例:
有些作文不是寫不好,而是從一開始,就沒寫對地方。這樣的錯誤不是因為文筆差,而是根本沒有「進入題目的語境」。就像打開一扇門之前,沒先看清楚這是通往回憶、感情、還是論理的大廳。你走錯了方向,無論怎麼寫,都像在黑暗中摸索。
立意取材,是正式動筆前的第一個關卡。這一步,決定了文章的走向、骨架與靈魂。若沒有提前構思,文章就像拖韁的野馬—有速度,卻亂跑。
寫作時可以透過「六頂思考帽法」,進行多元觀點的鋪陳,避免單向思考。
例如,以111學年度的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的「不老騎士」與丹麥「樂齡卡打車」為例,如果只寫「老人也能旅行」,文章就淺了。可以用這樣的鋪陳來提升文章的層次:
白帽:整理事實(活動方式差異)
黃帽:分析好處(促進交流)
黑帽:思考風險(身體負擔)
紅帽:加入情感(陪伴的溫度)
寫作沒有捷徑,但有方法。從審題到立論,從組織到潤飾,每一步都能透過練習更成熟。真正的高分作文,不是詞藻堆砌,而是能清楚表達想法、展現思考深度的作品。
如果你想進一步掌握這些技巧,歡迎參考呂緋老師的著作《抄高分作文:才能作文超高分》。書中不僅有老師親授的寫作心法,還有15堂、長達170分鐘的中文寫作教學課程,教你如何分析題目、擬定觀點、拆解段落與仿寫結構。
透過臨摹與練習,你會發現─寫作並非遙不可及的天分,而是一門可以學、能練、會進步的技術。從今天開始,讓每一次練筆都更接近「高分」的標準。
(加產品介紹連結)
想更了解《抄高分作文:才能作文超高分》提供什麼樣的學習資源?快點以下的書籍介紹連結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zTYr0v4GjA
(加第二篇名師開講的連結)
(加購買連結)
https://www.17buy.com.tw/books/books_view.php?books_id=1571